中考将至,孩子焦虑不安?不妨尝试“三不”、“四个做”-天天热头条
原标题:中考将至,孩子焦虑不安?不妨尝试“三不”、“四个做”
这个瘦瘦高高的大男孩走进来,他一脸的忐忑不安,他怯懦的告诉我,真的没法学习了。马上就要中考了,他在教室里面的每一分钟都如此煎熬,根本没办法像以前那样认真学习,更加让人感觉雪上加霜的是,现在成绩真的没法看。距离自己想上的高中,仍然有距离。自己本该更加专注和投入,但是一旦面对学习,无法专注。每天都是持续在担心紧张之中。一想到无法考上高中,就浑身冒汗,紧张不安更加无法学习。他环顾四周,他看着周围同学都在认真学习,感到莫名的恐慌。有时候紧张的他,无法走进教室,感觉无言的压力,让他无处安放。他忍不住的发脾气,他忍不住的拿出手机想逃避,他延迟读书和学习,他焦灼不安,怎么办?他的成绩随着一次次焦虑的来袭,成绩越来越差,然后越来越担心,紧张,让他无法入眠。最后他选择来我们精神心理科咨询。
(相关资料图)
这个即将中考的男孩,如此惶恐不安,持续在焦虑状态之中,按照医学的ICD10的诊断标准,可以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,但是这个帽子对他并无明显的好处,我安抚他之后,理解他持续有一个向上的心,想克服困难,成功通过中考到高中,然后上大学。但是在他心中,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,就是现实自己的成绩和心中的考试存在一定的距离,他一次次评判自己“无法超越”,认为自己“可能无法通过中考”,让自己陷入“无法自拔的绝望和自责”。自我评定自己无法获得中考的优秀成绩,根本无法顺利通过中考,为此,情绪的消耗让自己越来越更加自责,无法更加专注的学习。
首先要评估焦虑的严重程度:
是否有长期沉浸在担心自己的学业,担心考试的成绩,看着别人学习就紧张出汗,感觉自己完全无法专注,广泛担心自己无法顺利通过考试,达到自己心仪的学校。有人认为这是“内卷”的常态,但是这种不是“内卷”,这是“内耗”。持续的自我否定,自责,认为自己无法胜任,在这个过程,并不能有效的发挥自我的功能。
焦虑情绪的发生,有时是阵发性发作。是否持续的感觉心慌,头晕,出汗,看到同学和学校就感觉呼吸急促,本能的想逃避,有的人甚至无法继续学习。在综合医院反复就诊,完善各种检查,都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基础。有些孩子都是辗转多种检查后,排他性考虑是否是心理问题。显然,对这种阵发性、无器质性病变急促、随着环境有波动性病程,需要小心是否是心理和情绪问题。
有些焦虑明显的青少年,要评估同时是否有抑郁情绪,比如情绪低落,明显注意力不集中,是否有明显的懒于社交,言语减少,甚至懒动乏力,性格变得和以前相比完全不同,非常内向,明显厌学,偶尔还会发脾气,让家长摸不着头脑,误以为是风暴的“青春期”。显然,还是要综合评估青少年的情绪以及对学业影响。
面对考试前的焦虑情绪,青少年如何做?
首先要评估自己的情绪是否足够严重,一定要看精神心理医生。如果存在了明显的注意力持续不集中,记忆力变差,严重拖延,厌学等,需要到精神心理科咨询。
其次,如果焦虑情绪只是开始出现,并且能积极要求学习,愿意做出积极改变,能自我觉察自己的担心和对考试的紧张恐惧。
建议青少年做到三不:
不比较:不和同学比较成绩,不和中考的成绩进行比较。在考前的阶段,只和自己既往的成绩比较,只看自己是否在积极努力的状态中。
不预期:不要预期自己一定无法通过考试。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到不预期,顺其自然的接受目前的考试状态,当成一种成长的旅行,必然经过的站台,持续经历的风景,不预期后面会面临什么。
不懊悔:不要反复思考自己既往的行为不恰当,不过度自责自己”应该“怎么做才好。
相反要做到四个做:
要制定每天计划:考前一个月制定计划有讲究,要按照自己平时学习量的三分之一进行计划,尤其针对自己薄弱的科目更要强化训练,仅仅布置自己平日工作量的一半。要训练自己的题目要根据自我情况适应性调整,不要过度挑战。让自己感觉行为可以受到自己的控制,当自己能够做好,要给自己一个肯定或鼓励。
要每天和大家在一起:考试,是学生接受挑战是生活的常态,通过考试学会和同学在一起,要每天和同伴一起,你会发现,这是一个不断和同伴一起攀登的高峰的过程,旅行并不孤单。
坚持:要每天坚持继续学习,不放弃,不躺平。在考前这些困难的日子里,容易让人挫折,恐惧,不敢继续面对未知的考试,逃避面对会让人更加恐惧和害怕。相反,应该执行每天三分之一的计划,坚持让自己持续努力。
肯定:在面对焦虑的场景中,要积极的肯定自己每天能完成任务,积极肯定自己持续努力下的进步。
在面对学业考试的这个阶段,家长也会是青少年的重要陪伴,那么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没有学习,会分外的焦虑,认为现在的每一分钟最好花在学习上。也有一些家长,看到考试在即,能应付考试就行了。无论如何,家长也是小心翼翼,感觉自己不知道怎么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应对中考前的时光。
家长也应该积极的面对,做出适应性调整:
首先:接纳孩子和自我的紧张和焦虑,给予肯定既往哪些方面有所进步。
其次,相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眼下的每一分钟,相信我们持续进步,一直在路上。
再其次,利用一切细小细节的改变,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。
最后,多一点陪伴,让孩子感受到,“孩子,爸爸妈妈和你共同成长。”
当初那个大男孩回来和我说,我模考进步很多。我恭喜他,他一直都在努力。每一个考试,每一场准备,都是一种旅行,旅行中让我们看到自己如此的努力成长,也看到随之而来的不同风景。盛夏之后,就是秋果。
(作者: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副主任医师 从恩朝 记者刘轶琳整理)